做电商运营的老周,去年为了一款新上架的智能扫地机器人,前前后后找了三家摄影机构。第一家拍出来像 “说明书念稿”,第二家交片时离 “618” 只剩两天,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本来摄影,没想到不仅一周内出了 3 版方案,视频上线后还让产品在大促首周就冲到了品类 TOP3。“以前总觉得产品视频就是拍清楚就行,跟本来摄影合作后才知道,好的视频能帮产品‘说话’,还能让消费者愿意听。” 老周的感慨,其实是很多电商人合作后的共同感受。
在这个打开手机就能刷到上百条产品视频的时代,消费者早就不满足于 “看得到”,更要 “看得进、记得住、想买单”。而本来摄影从 2014 年在深圳成立至今,做的就是帮品牌把产品 “说清楚、讲动人” 的事。他们不像有些机构那样,上来就问 “要拍几分钟”,而是先拉着客户聊产品、聊用户、聊市场,有时候还会把产品拆开来研究 —— 不是故意拖延,而是他们总说:“连产品的‘脾气’都摸不透,拍出来的视频怎么能打动人心?”
一、不做 “流水账” 视频:从 “懂产品” 到 “懂用户” 的第一步
很多品牌找摄影机构时,常会陷入一个误区:把产品参数列满,就觉得视频内容够了。但本来摄影的编导小林说:“上次跟一家新兴智能家居品牌合作,他们的产品经理拿着 PPT 念了半小时,说的全是‘双核芯片’‘2000mAh 电池’,问他‘用户为什么要选你家的’,对方却答不上来。”
遇到这种情况,本来摄影从不会直接按参数拍。他们会把客户拉到 “产品实测会” 上,不是坐在会议室里聊,而是把产品拿到真实的家庭场景里 —— 比如让团队里刚有宝宝的同事带着产品回家用,记录下 “晚上哄睡后,用语音控制机器人打扫,不用弯腰也不用怕吵醒孩子” 的细节;让租房住的年轻同事体验 “机器能钻进沙发底,不用搬家具也能清洁” 的方便。这些真实的使用场景,最后都成了视频里最打动人的片段。
“我们最后提炼出‘语音交互零延迟’和‘多设备联动无缝衔接’两个卖点,没在视频里念一个参数,而是拍了宝妈深夜用语音指挥机器人、上班族出门前用手机预约清洁的画面。” 小林记得,视频上线后,品牌方反馈 “评论区里全是‘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’”,首月销量就比预期翻了一倍。
这种 “先懂产品,再懂用户” 的思路,在本来摄影的合作里很常见。去年跟 OPPO 合作某款新手机时,他们没只盯着 “骁龙处理器”“1 亿像素”,而是先研究目标用户 ——20 到 28 岁的年轻人,他们更在意 “拍出来好不好看”“充电快不快”“拿在手里有没有范儿”。所以视频里,有女生用手机拍下午茶时的光影特写,有男生打球后用 15 分钟快充恢复电量的场景,还有朋友聚会时手机在灯光下的渐变色机身特写。“OPPO 的市场经理后来跟我们说,视频里那个‘充电时屏幕亮起来像星星’的镜头,成了很多用户的种草点。”
二、大促前 3 天要改视频?他们总能接住 “紧急订单”
电商行业的节奏,从来都是 “不等人” 的。尤其是 “双 11”“618” 这种大促节点,品牌方常常前一天还在调整策略,第二天就需要视频跟着改。本来摄影的后期主管阿凯,去年 “双 11” 前一周就遇到过这样的紧急情况。
那天下午 3 点,某家电品牌的负责人突然打电话来,声音里带着急:“我们刚确定要加‘前 1000 名下单送扫地机’的活动,能不能在原来的视频里加这个模块?3 天后就要上预售页。” 阿凯点开已经快做完的视频,心里算了算:要在 3 分钟的视频里加新内容,得重新调整剪辑节奏,还要做新的字幕特效,更要保证加进去的部分不突兀 —— 相当于要推翻三分之一的后期工作。
“当时团队里有人说‘时间太紧,要不跟客户商量延几天’,但我们都知道,‘双 11’的预售节点就那几天,延一天可能就少很多订单。” 阿凯立刻拉了个专项小组,把后期团队分成两组,一组负责修改现有片段,一组负责制作新的促销模块,同时让编导跟客户确认每一个细节:“赠品的画面要拍产品实拍还是用官方图?促销信息的字幕用红色还是橙色?”
那天晚上,本来摄影的办公室亮到凌晨 2 点。阿凯记得,凌晨 1 点多的时候,客户突然发来消息:“能不能把赠品的展示时间再长 2 秒?怕用户没看清。” 当时负责剪辑的同事刚把片段导出,又立刻重新调整。直到第二天早上 8 点,修改后的第一版视频发过去,客户只提了一个小修改意见:“把‘前 1000 名’的字体再加粗一点。”
3 天后,视频准时上线。大促结束后,品牌方的负责人特意发来消息:“预售第一天就卖了 3000 多台,比去年多了一半,你们改的那个促销模块,很多用户都在问‘怎么才能抢到赠品’。” 阿凯说,这种紧急情况在他们这儿不算少见,“我们常说,做电商视觉的,不仅要会拍会剪,还要能跟得上客户的节奏,甚至比他们想多一步 —— 比如提前问清楚‘大促期间会不会有临时活动’,这样真要改的时候,我们也有准备。”
三、从深圳到浙江:异地拍视频,他们把 “距离” 变成 “没距离”
本来摄影的总部在深圳,但合作的客户却遍布全国。去年夏天,他们还为浙江的一家卫浴品牌拍过浴室柜的产品视频。卫浴产品的拍摄有个难点:需要真实的浴室场景,而且灯光要打得刚好,不能让玻璃镜面反光,也不能让陶瓷表面显得暗沉。
负责这个项目的摄影师老陈,提前两天就带着团队去了浙江。他们没直接去拍摄场地,而是先跟客户一起去了当地的建材市场,看同类产品的展示方式,又去了几个已经安装好该品牌浴室柜的业主家,观察 “业主平时怎么用”—— 比如有的业主会在浴室柜里放化妆品,有的会在台面上放香薰,这些细节后来都成了视频里的 “生活感元素”。
拍摄场地选在客户的展厅,但展厅里的灯光是为了日常展示设计的,不适合拍摄。老陈的团队带来了 6 盏专业灯光,还特意带了黑色背景布,“浴室柜是白色的,用黑色背景能突出它的线条,也不会让画面显得飘”。那天拍摄从早上 9 点开始,光是调整灯光就用了 2 个小时 —— 一会儿把灯光往左上角移一点,避免镜面反光;一会儿又把灯光调暗一点,让陶瓷的质感更明显。
拍摄过程中,客户的负责人不在现场,本来摄影就用手机直播的方式,让他实时看拍摄进度。“有一次拍浴室柜的抽屉开合,客户在直播里说‘能不能拍慢一点,让用户看清抽屉的缓冲效果’,我们立刻调整了拍摄速度。” 老陈说,异地拍摄最怕的就是 “拍出来的东西不是客户想要的”,所以他们会把沟通做得更细:“每天拍摄结束后,我们会把当天的素材发给客户,让他们确认没问题,再进行第二天的拍摄。”
从前期踩点到拍摄结束,再到后期制作,整个项目只用了 15 天。客户收到视频后,发来的评价是:“比我们之前找的本地机构拍得还好,你们连‘浴室柜的抽屉拉出来时没有声音’这种细节都拍到了,太懂我们的产品了。” 老陈笑着说:“其实异地拍摄没什么难的,关键是要提前做好准备,多跟客户沟通,把‘距离’变成‘没距离’。
四、不跟风,不将就:用新技术让视频 “不一样”
现在做产品视频的机构越来越多,有的会跟风拍 “网红风格”,有的为了省时间用模板剪辑。但本来摄影的技术总监老吴说:“我们不做‘一次性视频’,就是那种用户看完就忘的,而是要做能让用户记住产品、记住品牌的视频。”
为了做到这一点,本来摄影一直在尝试新的技术。去年,他们为某电子产品品牌拍新品视频时,就用了虚拟拍摄技术。“那个产品是智能手表,客户希望能展示它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效果 —— 比如在跑步时、在办公室时、在户外露营时。如果实地拍摄,需要找不同的场地,还得看天气,时间和成本都高。” 老吴说,他们用虚拟拍摄技术搭建了数字场景,在绿幕前拍摄手表的特写,再把数字场景合成进去,“这样不仅能控制每一个场景的细节,比如跑步场景里的阳光角度、露营场景里的星空效果,还能实现‘手表屏幕上的信息和场景实时互动’的特效 —— 比如在露营场景里,手表屏幕上显示当地的温度和海拔,画面看起来特别真实。”
除了虚拟拍摄,AI 技术也被他们用在了后期制作里。“以前剪辑的时候,要从几百个镜头里挑优质片段,得花好几天时间。现在用 AI 辅助剪辑工具,能快速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镜头,还能根据背景音乐的节奏匹配画面,效率提高了一半。” 老吴举例说,之前为 vivo 拍手机视频时,有一段是展示手机拍照功能的,AI 工具自动从 200 多个拍摄镜头里,挑出了 10 个最能体现 “拍照清晰、色彩鲜艳” 的镜头,“我们再根据这些镜头调整剪辑顺序,省了很多时间。”
但老吴也强调,技术只是工具,关键还是要为产品服务。“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用虚拟拍摄,比如食品类产品,还是要拍真实的食材和烹饪过程,用户才会有食欲。” 去年他们为某食品品牌拍零食视频时,就坚持用实拍:“我们在摄影棚里搭了一个厨房场景,用自然光拍摄零食的口感 —— 比如饼干咬下去时的碎屑,巧克力融化时的光泽,这些真实的细节,比任何特效都更能打动用户。”
五、不止于 “拍视频”:做品牌的 “视觉伙伴”
本来摄影的创始人老杨,从事视觉行业已经 15 年了。他常说:“我们不是单纯的‘摄影机构’,而是品牌的‘视觉伙伴’—— 不仅要帮品牌拍好视频,还要帮他们想‘怎么用视频卖好产品’。”
这种 “伙伴思维”,体现在他们跟客户的每一次合作里。去年,他们为某厨具品牌拍不粘锅的视频时,不仅拍了产品的使用效果,还帮客户策划了 “短视频矩阵”—— 在抖音上拍 “用不粘锅做煎蛋不粘皮” 的小片段,在小红书上拍 “新手用不粘锅做早餐” 的教程,在淘宝详情页上放完整的产品介绍视频。“客户一开始只想要一个详情页视频,但我们觉得,不同平台的用户喜欢的内容不一样,得针对性做内容。” 老杨说,最后这些视频加起来,让品牌的天猫店流量增长了 30%,转化率也提高了 15%。
还有一次,他们为某家居品牌拍沙发视频时,发现客户的产品卖点是 “久坐不塌陷”,但客户之前的视频里只拍了沙发的外观。“我们建议客户做一个‘压力测试’的片段 —— 在沙发上放 10 个抱枕,24 小时后拿掉抱枕,沙发立刻恢复原状。” 老杨说,这个片段加进去后,很多用户在评论里说 “终于找到一款久坐不塌的沙发”,产品的复购率也提高了不少。
老杨记得,有一次跟 TCL 的合作结束后,TCL 的市场总监说:“跟你们合作,最省心的是不用我们反复解释需求,你们总能想到我们没想到的点。” 这句话,成了本来摄影团队的动力。“我们希望未来能帮更多品牌做好视觉内容,不仅让产品卖得好,还能让品牌被更多人记住。”
六、为什么越来越多品牌选本来摄影?
从 2014 年到 2025 年,11 年时间里,本来摄影服务过 TCL、创维、九牧、OPPO、美的、vivo 这些知名品牌,也帮过很多新兴品牌从 0 到 1 打开市场。问起为什么能留住这么多客户,老杨总结了三点:“第一,我们不做‘一锤子买卖’,而是跟客户长期合作,比如跟美的已经合作了 8 年,看着他们的产品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电的转变,我们的视觉内容也跟着升级;第二,我们始终把‘客户的需求’放在第一位,不是我们想拍什么就拍什么,而是客户需要什么,我们就做什么;第三,我们对质量有执念,哪怕客户没提要求,我们也会反复打磨细节,比如视频里的一个字幕、一个背景音乐,都要做到最好。”
去年年底,有个合作了 3 年的客户说:“跟本来摄影合作,就像有了一个‘专属的视觉团队’,不用我们多费心,他们就能把事情做好。” 这句话,或许就是对本来摄影最好的评价。
在电商视觉这个行业里,没有永远的 “爆款公式”,但有永远的 “用心”。本来摄影用 11 年的时间证明,用心做好每一个视频,用心服务每一个客户,就能在这个行业里走得远、走得稳。对于那些还在寻找产品视频合作伙伴的品牌来说,选择本来摄影,或许就是选择了一个能帮你把产品 “说动人、卖得好” 的伙伴,一个能跟你一起成长的视觉同行者。